騰城東南三里許,有一座極為普通的村莊 — 胡家灣。這個村莊并非山明水秀的風景區(qū),亦非古跡昭著的紀念地。然而,它卻吸引了不少來訪者。當這些來訪者從縣城出發(fā),向胡家灣緩緩到來,還未見到村莊的面容,卻已聽到莊里傳來的熱鬧非凡的噼啪響聲,這響聲此起彼落,經久不息,若是春節(jié)前夕,競是日以繼夜,晝夜不停,好象萬行爆竹燃放村中,又似無數鼓點一齊鳴響。但細細聽來卻又不象爆竹或鼓點的響聲。及時來到村中,踏進農家,此謎便自然解開了,而且還被這“謎”的形成過程強烈地吸引;此時,人們看到每戶農家的灶房之內均有大型土灶一盤,灶堂之上置一鐵鍋,鐵鍋之上又置一兩人合抱的大子。那灶堂之中烈火熊熊,鐵鍋之內沸水滾滾。一位手腳利索的農婦揭開蓋,用一大只木杓將熱氣蒸蒸的白凈米飯?zhí)推穑樖忠粨P,只見一杓米飯不偏不斜,正好落進距灶一丈開外的石制碓窩之內,緊接著,四條身強力壯的漢子,一齊用腳踩動木制碓身,不一會,米飯被沖成粑粑,粑粑被壓成長條薄片,薄片再裹成卷子,于是,即沖餌絲便制成了。至此,人們才弄清楚那爆竹聲呀,鼓點聲呀,其實是村莊里數百支沖制騰沖餌絲發(fā)出的碓聲罷了。胡家灣也是因制作上好餌絲而遠近聞名。
騰沖餌絲一般有煮食和炒食兩種食法。煮食法是將餌絲切成細絲,用滾水燙熟,加上鮮肉絲或火腿絲,肉湯或蛋湯,若是雞湯則屬上乘,再加醬油、蔥花、完姜及少許騰沖腌菜即可。炒食法是將餌絲切成塊片,雜以鮮肉、西紅柿、雞蛋、香菌、嫩綠碗豆尖及蔥花、醬油等佐料用油炒熟即可。此種炒食法,叫做“炒餌塊”,騰沖人又稱為“大救駕”,為何稱為“大救駕”呢?內中有一則有趣的傳說。
明未清初,天下大亂,大明崇禎皇帝吊死宮內,桂王朱由榔即位,稱南明永歷皇帝,組成小朝廷,偏安一隅,時清軍屢屢獲勝,由此而南長驅直入。永帝且戰(zhàn)且退,永歷帝出走永昌,然永昌亦警報不絕,永帝繼而西奔騰越,高黎貢山磨盤石血戰(zhàn)后,永帝由騰入緬,第二年吳三桂亦追至緬,并俘獲永帝。在由緬返滇途中,途經騰越,休養(yǎng)數日。雖是落難皇帝,騰人亦以禮相待。熟灶上好餌絲,供永歷帝進膳。這位落難皇帝本來深宮弱質,又經數月來長途奔波,歷盡艱辛的劫難生活,時時忍饑挨餓,今能進食此物,如食山珍海味,自此以后,日日進食炒餌塊,不覺元氣漸復,逐言“真乃大救駕”,于是“大救駕”之名便流傳至今。
以上傳說雖無真憑實據,然騰沖餌絲制作精細,食用方便,味道鮮美,富于營養(yǎng)卻是它的顯著特點。難怪騰沖餌絲如今已越出騰沖的地域,逐漸被滇西各地接受,并超越國界,澈地于東南亞各國的旅外華僑之中。